摘要:治理企業信用缺失,應加強政府對企業信用管理的政策支持,正確地實施角色定位,提高合同履行質量及加強內部管理,設立專門信用管理部門,建立規范嚴密的信用管理體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運用信用資源促進經濟發展。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管理工作也越來越重要。企業信用缺失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損害了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應采用多種對策進行綜合治理。應當充分認識建立和完善企業信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和完善企業信用管理制度是個系統工程,需要企業各級領導,各個職能部門協作配合系統實施。具體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政府對企業信用管理的政策支持
建立和完善企業信用管理制度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對企業信用管理制度的實施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企業信用管理制度必須加強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的相關法律和制度,通過國家宏觀制度的完善為企業信用管理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要加大執法的力度,對那些惡意欺詐的行為嚴懲不貸。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應收賬款中賬齡超過1年的,其中65%屬于有意欺詐,所以政府必須加強管理和執法力度,以促進培育和維護良好的信用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強企業負責人的責任,防止出現隨意處理應收賬款,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
二、明確認識信用管理對企業的重要性
企業領導必須將信用管理看成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并通過教育使員工認識到,增加有效銷售、減少壞賬損失、使公司利潤最大化是公司全體員工的共同目標。因此,有效的信用管理模式必須由企業的主要領導倡導,從企業的整體利益出發,使各部門成員具有統一的認識并建立在全局的基礎上。
三、正確地實施角色定位
企業內部與信用管理有關的職能部門各自正確的角色認同有助于統一認識,加強內部協作。由于各部門的職能不同、管理目標不同、人力資源的特長不同,使得在信用管理方面容易產生不同的認識。這種認識差異可能會阻礙企業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因此企業實施信用管理,必須使有關部門職能人員,具有正確的角色定位:
財務管理人員必須認識到,即使擁有世界上商業信譽最好的客戶,如果銷售部的銷量不足以贏利,也是毫無價值的。因此,只允許銀貨兩訖的交易方式并不能適應企業市場運行的需要,而只通過財務部門對應收賬款的事后控制并不能算是有效的信用管理。
銷售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到,在沒有收到貨款之前,銷售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銷售,只有將全部貨款安全收回,銷售工作才算完成。因此,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銷售,銷售人員必須參與信用管理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供應和采購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到,在買方市場的情況下,供應部門不只是企業花錢的部門,為了增加企業對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提升企業自己的信譽,取得供應商更優惠的信用政策,供應部門除要掌握充分的市場信息外,還必須具有對供應商進行評價、篩選的能力,參與信用管理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四、提高合同履行質量及加強內部管理
企業應收賬款不能及時收回,很多情況下是由買賣雙方對合同執行情況有異議造成的。應收賬款無法及時收回,很大的原因在于供方的產品質量存在問題,從而造成買方拒絕履行合同。因此,加強企業的信用管理,除了采取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外,企業還必須提高合同的履行質量,也就是說企業必須加強自身的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加強內部生產管理,提高履行合同的能力,避免和減少由于企業自身履行合同質量不高造成應收賬款和壞賬的產生。
五、設立專門信用管理部門
傳統的企業組織結構,一般以財務部門擔當信用管理的主要角色,這已不能適應完善企業信用管理的需要,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工作,須由特定的部門或組織才能完成。完善的信用管理需要企業在整個經營管理過程中對信用進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需要專業人員從事大量的調查、分析、專業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設立企業獨立的信用管理職能部門是有效信用管理的必要途徑。目前在我國企業中一般采取兩種方式設立信用管理部門:一種是財務總監領導下的信用管理部門,另一種是銷售總監領導下的信用管理部門。兩種方式各有利弊,根據統計,采取財務總監負責下的信用管理成功率是70%,而采取銷售總監負責下的成功率則為30%.根據我們所處企業的實踐經驗,我們認為企業可根據各自的經營方式,采取不同的信用管理組織形式,但是無論是采取財務還是銷售導向的方式,財務部門和銷售部門都必須有效地溝通配合,只有這樣信用管理部門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同時還應該及時將信用管理的職責落實到和信用管理相關的職能部門與崗位。
六、建立規范嚴密的信用管理體制
從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看,對企業信用直接或間接的監督、管理機關有工商管理、技術監督、人民銀行、公檢法等部門,這些部門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擁有對企業失信行為的調查、處理的職能和權力,擁有真實的信息來源,但缺陷在于這些部門對企業的相關行為和信息沒有完整的記錄和系統的整理,也沒有對社會發布和運用的渠道,造成了信用信息的散失,信守誠信的企業無法得到表彰和益處,不守信用的企業卻有空子可鉆。因此必須建立和強化嚴密的信用管理體制,在各方面對企業的信用狀況進行監督和管理,采集和整理相關信息,形成系統性的資料,便于國家機關的監督管理、客戶的查詢運用。
七、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企業信用管理需要法律的支持、規范和保障,無論是政府對企業信用實施管理,還是中介機構和客戶運用信用信息都必須遵守法律的規定,因此應制定“企業信用管理法”或“社會信用信息法”等法律制度,為管理機關和征信機構開展企業信用采集、保存、評級、發布、運用提供法律依據,改變目前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缺乏法律基礎的狀況。嚴格執行有關法規,規范企業、個人、政府部門提供的信用信息,對故意造成信息失真的行為給予嚴厲的懲罰,規范資信公司,防止其提供不真實的評級;在建立信用體系的同時,同時注意保護企業的商業機密。
八、通過中介機構整理和發布信用信息資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管理體系的建立、信用信息資源的積累運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歐美等發達國家歷經一百多年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建立信用管理體系僅靠政府有關部門是不夠的,也是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征信公司、評級公司等中介機構的作用,運用行政的、法律的和商業化的手段,依靠先進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收集、處理分散在工商、銀行、技術監督、稅務、公檢法等部門的企業信用記錄,以經濟發達城市為支點,逐步建立覆蓋全國的信用管理體系和網絡化的征信數據庫。信用中介機構將采集到的信息進行匯總、整理、分析,制作成信用信息產品,以方便、快捷的方式提供給政府部門、企業及個人客戶,供查詢和使用。
九、建立科學的信用評價標準
科學的信用評價標準是信用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信用信息包含企業的注冊情況、年檢、履行合同、被客戶投訴、產品質量、融資信譽、納稅情況、涉訴案件、被政府表彰或被處罰情況等等,涉及企業的多個方面,信息數據紛繁復雜,如沒有科學的評價標準,則難以直接運用信用資源。對信用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對特定的企業評定出合理的信用等級,采取動態的方法,簡明扼要的反映企業真實的信用狀況,方便客戶的查詢、判斷,有利于社會對該企業的了解認識,使誠實守信的企業譽滿天下,得到更多的資源和客戶;使信用低下的企業難以藏身,斷絕財路。
十、運用信用資源促進經濟發展
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體系是形成良好信用環境的手段,而非目的,開發運用信用資源,促進經濟的發展、優秀企業的快速成長,打擊失信行為才是我們的目標。信用作為市場經濟中的重要資源,可從三個方面概括:一是信用作為一種資格和能力,是進入市場的入場券。二是信用構成無形的資本和財富,發揮商譽的品牌效應。三是信用是一種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可以共享的信息資訊,發揮社會的輿論監督作用。根據上述分析,運用信用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建立快捷便利的信用信息傳播渠道,使企業和消費者方便和低成本的獲取信用信息,是運用信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使交易的主體及時、真實的了解到對方的信用狀況,防范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資源的運用效率,通過建立征信公司或信用管理局作為信用信息傳播的窗口,利用互連網等工具高效的查詢使用。
制定對信用低下企業的警告和市場禁入制度。企業主管部門、工商管理、質量監督等部門,要善于運用有關信息,防患于未然,對信用低下的企業及時提出警告,對情節嚴重的要禁止進入市場,以免相關企業和消費者受騙上當,減少資源的損失。
工商管理、技術監督、金融監管等部門同媒體加強合作,形成規范化的企業信用狀況發布機制,在權威媒體上進行發布,使有關機構、企業、消費者及時、準確的了解經濟往來對象的信用狀況,通過“信用紅黑榜”等形式,表彰信用良好的企業,警告和打擊信用敗壞的企業,采用信息共享、統一行動、聯合制裁等方式,遏制逃廢銀行債務、商業欺詐、制假售假等行為,樹立誠實守信的風氣,形成良好的信用環境,促進經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