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資問題是企業經營中一個最復雜、最困難的問題,企業經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投融資決策的正確選擇。這也是為什么在企業理論“三中心”說中,成本中心和利潤中心僅僅是企業的一部分職能,而投資中心才是完整企業的基本標志。
投融資問題其所以如此重要,是由于它企業經營中最重要的基礎性的決策,直接決定著一個企業的體質和體能,關系到各該企業能否健康和長壽。因而,投融資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投融資的成功是最重要的成功。在企業的經營和發展中,沒有一家企業由于投融資的失敗而成功的。
人們其所以把投融資問題放在一起討論,是由于融資是投資的前提和條件,投資是融資的目的和歸宿。不用于投資的融資不僅毫無意義,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個浪費。
我們一般所講的企業融資,是指企業在金融市場上的籌資行為。因而,企業融資與金融市場、金融體制和債信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企業融資與金融市場。改革開放前,我國有工廠而無企業,有銀行而無金融市場,雖然發生有企業向銀行的借貸行為,但由于企業是國有企業,銀行只有人民銀行一家國有銀行,這種借貸行為很難說成是一種市場融資行為。一般來說,金融市場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企業融資也包括在貨幣市場融資或者間接融資和在資本市場融資或者直接融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僅發展了貨幣市場,而且開放了資本市場,也就發生了企業在金融市場上的融資行為。然而,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因而企業的融資行為也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和扭曲。
一是金融市場發展嚴重失衡。一般來說,貨幣市場的發展通常會先于資本市場,至少二者應當同步,但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相對于資本市場的改革和發展,貨幣市場卻滯后了。而在我國企業發展的資金供應和來源中,絕大部分仍然來自銀行,來自資本市場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比如,2000年我國企業從境內外股票市場中籌得資金為2103億元,商業匯票累計發生額為6740億元,而新增貸款(余額)則高達13347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拆借市場、債券市場、貼現市場、票據市場、外匯市場雖然發展較早,但限制較多,發展緩慢,成為金融市場中的瓶頸。特別是企業債券的發行和流通基本上處于禁止狀態,不僅沒有擴大和發展,反而出現萎縮。這就使得企業的融資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人們都把目光投向股市,股市波動不僅成為媒體炒作的熱點,而且成為最高當局關注的中心。由此引發出一系列不正?,F象,進一步加劇了金融市場發展的失衡。因此,發展企業融資首先要全面發展金融市場,既要關注股票市場,也要重視貨幣市場。
二是利率市場化嚴重滯后。利率是資金的價格,是金融市場的主要機制,而目前的利率由央行實際上是政府直接控制,因為,除了拆借市場利率在央行的參與下由交易雙方決定以外,其他利率,如再貸款利率、再貼現利率、準備金利率,均由最高當局審定,央行的獨立性本身就沒有落實。沒有利率的市場化,金融市場不可能健康發展和有效運作,企業融資也無法做出恰當的選擇。其實,現在是利率市場化的一個最好的時機。國內利率很低,通貨膨脹率不高,國際上也在紛紛降息,資本外流的壓力在減少,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風險不大。
三是市場主體行為嚴重扭曲。在貨幣市場上由于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在資本市場上由于國有股一股獨大,再加上市場價格信號失真,企業的投融資行為也存在著很大的扭曲。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上發生的種種違規操作丑聞就是證明。相對于實物產品價格,由于資產價格過高,再加上市場環境惡劣,資金從實質經濟領域大量流出,進入股市,一方面增大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另一方面造成股市泡沫膨脹,使企業融資的風險增大。目前的股市回落整理表面上看與監管當局的操作有關,實際上也是有其必然性。從長期來看,對股市的健康發展有利,對企業的融資也是有利的。
其次,企業融資與信用制度。企業融資是一種信用關系和信用行為,其發展有賴于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般而言,有兩種信用:一是政府信用,二是民間信用。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由于政府幾乎控制和支配了全部經濟資源和經濟運行,只要有政府信用就行了,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直接控制和分配的經濟資源在減少,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僅有政府信用就不行了。這時,不僅要有強大的政府信用,而且要有發達的民間信用。然而,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一方面按住民間信用不讓發展,另一方面又在糟蹋政府信用。因此,我國的信用制度不僅是一種一條腿的信用,而且是一種不講信用的信用制度。這集中體現在政府對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企業和國有金融機構的隱含擔保上。因為,隱含擔保是政府信用的濫用,從政府隱含擔保中產生的是無信用。于是,不僅發生了金融市場上的惡性競爭,既高息攬存,又低息爭貸,而且產生了各種扭曲行為,銀行可以不問資質債信放貸,企業可以不管自己的還款能力借錢,股市投資也完全背離公司業績。其實,債轉股就是政府隱含擔保的最好例證,其結果是國企三年解困的成本大于收益,債轉股以后負債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最嚴重的是破壞了經濟運行的信用基礎。
再次,企業融資與債信文化。金融市場的發展和信用制度的建立既能促進債信文化的形成,反過來,債信文化的形成又是金融市場和信用制度有效運作的保證。所謂債信文化就是一種自由交易、借債還錢、損害賠償的信念和傳統。這種信念和傳統不只是在鄉土社會的狹小范圍和熟人之間存在,而且是在全國范圍和全球范圍以及陌生人之間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是一個缺少債信文化的國度。盡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也有人無信義,無以立足;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以及仁、義、禮、智、信之類的箴言,但這充其量只存在于鄉土社區和鄉親熟人之間。因而,中國人往往在鄉土社會是君子,而一旦超出這個范圍就會變成小人。如果說在傳統文化中,還存有債信文化的某些要素,那么,建國后幾十年的折騰,連傳統中那一點點信用也丟掉了。于是,形成了一些與債信文化相悖的信念和傳統,出現了很多非理性的行為,如,借債不還,欠錢有利、有理,債權人怕債務人;殺熟;假冒偽劣,坑蒙拐騙以及貪污腐敗等等。這樣一來,信用成為當前最稀缺的東西,我們的社會幾乎成為一種債信文化的沙漠。這種情況的形成與政府及其官員的行為有很大關系。須知,不講信用的博弈是一個零和博弈,不可能增進社會的財富。目前,有些地方開始著手建立個人信用制度,這是一件好事,但關鍵仍然是政府要尊重產權,保護產權;重視信用,維護信用,進而在全社會確立誠實守信的理念和傳統。與此同時,企業家也應成為促進信用制度建立和債信文化形成的中堅力量,企業的投融資行為應當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債信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這也是企業融資和企業家成長的地壤。
總之,將以上的內容歸結起來就是,發展企業融資,建立信用制度,培育債信文化。